基輔,某老舊公寓,2025年10月19日,深夜
00:45
基輔籠罩在深秋的寒意和潮濕的霧氣中。
彼得羅夫和李海鎮蜷縮在城市北部一棟建于蘇聯時代、墻皮剝落、供暖時好時壞的老舊公寓里。
這里遠離市中心和任何敏感區域,是FSB在基輔最隱秘的“安全屋”之一,僅通過單線聯系,且早已切斷與暴露網絡的關聯。
狹小的房間里彌漫著速溶咖啡的廉價香氣、紙張油墨味以及一絲揮之不去的消毒水氣息。
唯一的照明是桌上兩盞光線集中的臺燈,在昏暗中勾勒出兩人專注而凝重的側影。
他們已經抵達基輔超過24小時,完成了初步的“扎根”。
身份偽裝是當前的重中之重。
彼得羅夫面前的筆記本電腦屏幕幽藍,正連接著一個極其隱蔽的加密通道。
他手指翻飛,熟練地操作著一個離岸群島的注冊管理界面。
屏幕上顯示著一家名為“鳳凰前沿技術貿易有限公司”的資料。
“鳳凰公司”,一家FSB多年前在開曼群島注冊的眾多“休眠”空殼公司之一,背景干凈得像蒸餾水。
彼得羅夫正對它進行“喚醒”和“整容”。
公司注冊地不變,但股東和董事信息被替換成兩個完全虛構、背景詳實的東南亞籍人士。
公司主營業務從模糊的“技術咨詢”變更為“精密電子元器件、安防設備及無人機相關技術解決方案的國際貿易”。
同時,利用預留的“幽靈資金”,在多個離岸賬戶間快速制造了數筆小額但符合邏輯的“歷史交易”記錄。
向一家新加坡的電子分銷商“采購”過傳感器,向一家馬來西亞的小型無人機工作室“銷售”過飛控模塊。
這些交易在賬面上天衣無縫,足以應付展會主辦方和SBU可能進行的初步背景核查。
最后,利用偽造的交易記錄和一份精心炮制的、介紹“鳳凰公司”在東南亞“新興市場”無人機應用案例的“商業計劃書”,彼得羅夫成功為“鳳凰公司”申請到了防務展銷會的參展商資格。
一份電子邀請函靜靜地躺在郵箱里。
李海鎮正對著一疊厚厚的資料,眉頭緊鎖,口中無聲地默念著。
他需要完美扮演“鳳凰公司”的首席技術代表兼銷售經理——
一位來自中國的無人機零部件供貨經銷商。
他的“功課”繁重得令人窒息:
他必須將幾種關鍵“展品”的技術參數、性能指標、優缺點倒背如流,甚至能回答極其刁鉆的技術提問。
這些“展品”正是他們計劃中用于組裝致命武器的核心組件:
比如“改良型微型光電瞄準圖傳一體化系統”,他需要掌握其宣稱的“超高分辨率”、“低照度性能”、“抗干擾加密圖傳”、“模塊化接口”等特性,以及虛構的“實驗室測試數據”。
對于“實驗型高能量密度微型固態電池”,必須熟悉其“體積能量比”、“充放電曲線”、“極端溫度穩定性”、“安全認證”等細節,并能“專業地”討論其應用于小型無人平臺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