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在演講中痛斥“某好萊塢演員”將威士忌潑向女性尊嚴,雖未點名查理·辛,但其團隊早有準備——講到這句時,反家暴聯盟成員突然展開“查理辛,你也是施暴者嗎?”橫幅,鏡頭精準捕捉到妮可·基德曼的含淚側臉。這種“道德獵殺”引發兩極評價。《華爾街日報》批評“用一場悲劇掩蓋另一場悲劇”,但紐約反家暴聯盟熱線數據顯示,活動后求助電話增長500%。“至少他們砸開了沉默。”熱線主管瑪喬麗·克拉克說。”
“當被問及《independence
day》能否推動立法時,舒默議員的回答充滿務實與虛無:“法律不會因為一首歌改變,但聽這首歌的人可能會。”而舒默議員已向國會提交提案,要求將反家暴教育納入公立學校課程——該提案的封面,正是瑪蒂娜在集會中歌唱的自由女神像”
編者按:這個獨立日,自由的定義在紐約港被重新校準。當瑪蒂娜的疤痕與女神的火炬在鏡頭中重疊時,人們或許該思考:真正的獨立,是擺脫暴力的勇氣,還是制造新傷疤的權力游戲?這首歌也許會被記錄進兩種歷史:流行文化的里程碑,或權力操弄的注腳。但在1990年7月5日的紐約,它至少證明——當音樂響起時,暴力的鎖鏈曾短暫崩裂。
《紐約時報》拿出頭版報道,證明這次活動的影響力已經出圈,雖然被舒默這家伙一攪和有點影響純粹性但是和自己關系不大。名聲、人情、熱度、銷量收益都達到預期,但是查理辛這家伙的事情怎么還會有‘兩極評價’?
林恩又翻了翻其他的主要媒體報道,關于自己對查理辛的獵殺,媒體褒貶不一。
壞消息是:媒體確實對白人男性明星非常寬容,支持查理辛的論調大概是雖然他干了很多壞事,但是確實有在悔改,罪不至此。
好消息是:他們對自己同樣寬容,沒人因此攻擊自己,反而大力夸贊自己主導的這場活動意義深刻,只是有些方式還欠考慮,力在淡化矛盾當和事佬。
林恩感覺這套和稀泥的方式隱隱有些熟悉,也不知道在哪見過。。。。
對這次活動本身的評價總體向好:瑕疵是有的,但活動是成功且影響巨大的。
《紐約郵報》則是一副唯恐天下不亂的樣子:
“link放狠話:我的電影公司永不錄用家暴人渣!”(內幕:查理曾騷擾妮可基德曼)
[配圖]:link在演講臺握拳怒吼(仰角拍攝顯壓迫感)查理辛被捕檔案照(警局編號清晰可見)。
“昨日獨立日集會上,樂壇金童link以遠超年齡的狠辣姿態,向好萊塢‘壞小子’查理辛投下核彈級指控!這名16歲少年不僅曝光查理19歲被捕黑歷史,更宣布旗下電影公司全面封殺‘這個欺辱女性的敗類’!”
“把這種危險分子放進劇組?等著他搞出蓋不住的丑聞吧!”
——link嘲諷查理新片《沉默的羔羊》選角決策,制片方暫未回應。
他們還創意十足的拉了個表格數據對比:
link
vs
查理辛
年齡:16歲
vs
25歲
被捕次數:0
vs
4次(醉酒鬧事、吸毒、毀壞公物、縱火)
法律糾紛記錄:0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