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布魯克林區,一棟經過改造、充滿童趣色彩的紅磚建筑門口,掛著醒目的招牌:“彩虹橋兒童藝術中心”。
這里是米亞·法蘿創辦并深度參與資助的兒童藝術教育機構之一。
今天,這里格外熱鬧。
幾天前,LINK青少年基金會高調宣布向“彩虹橋”捐贈50萬美元,用于支持其“藝術療愈”項目,幫助經歷創傷的兒童通過繪畫、音樂和舞蹈表達情感、重建自信。
這筆慷慨的捐贈立刻登上了《紐約郵報》的慈善版頭條。
此刻,林恩正站在中心明亮的繪畫教室里,身邊跟著《紐約郵報》的慈善專欄記者和《時代》周刊國內版資深編輯華爾特·艾薩克森。
瑪利亞·凱莉也受邀前來,她穿著一身優雅得體的米色套裝,正蹲在一個小女孩身邊,溫柔地指導她在畫布上涂抹色彩。
瑪利亞的形象與這種兒童慈善活動天然契合,既能展現親和力,又能蹭上《時代》周刊的曝光。
互動環節已接近尾聲。孩子們的笑聲和畫筆的沙沙聲交織在一起。
林恩剛剛結束了一個簡短的街舞表演——幾個充滿力量感和節奏感的Breaking動作(頭轉、背旋),引得孩子們陣陣驚呼和興奮的尖叫。
一個戴著棒球帽的小男孩甚至激動地跳起來模仿,差點摔倒,被林恩笑著扶住。
這幾招還是剛從黛比·艾倫手里學的,據說對孩子們殺傷力巨大,今天一試果然如此。
“哇哦!LINK!太酷了!”孩子們圍著他,眼睛亮晶晶的。
華爾特·艾薩克森在一旁用筆記錄著,嘴角帶著一絲笑意。
他敏銳地觀察到,即使在這個藝術中心里,林恩那幾個充滿街頭氣息的舞蹈動作,遠比瑪利亞優美的歌聲或者孩子們精心繪制的畫作更能點燃現場氣氛。
這再次印證了他之前的觀察:在美國青少年文化中,運動天賦和街頭感帶來的“酷”元素,其吸引力往往遠超學術成就或傳統藝術才華。
趁著米亞·法蘿在教室另一端與機構負責人低聲交流收尾工作的空檔,華爾特·艾薩克森走到林恩身邊,遞給他一瓶水。
“LINK,”
華爾特的聲音帶著老朋友般的隨意,即使兩人只在中村死后的那次專訪匆匆見過一面。
“讓我猜猜。。。這次對‘彩虹橋’的慷慨捐贈,以及特意拉上我和《紐約郵報》來參觀,恐怕不只是做慈善這么簡單吧?和米亞·法蘿、甚至。。。伍迪·艾倫接觸,也是你那個‘新視野’計劃的一部分?”
林恩接過水,擰開喝了一口,目光掃過不遠處正耐心陪孩子畫畫的瑪利亞·凱莉,臉上露出一絲被看穿的、略帶驚訝的笑容:
“哇哦,華爾特。你這洞察力。。。簡直像讀心術。這個計劃我還沒正式對外公布呢,你是怎么猜到的?”
爾特推了推眼鏡,微微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