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完成于1737年,長80米、寬60米、高72米。
在1713年黑死病猖獗期間,卡爾六世皇帝(Karl
VI)發愿,只要維也納城能夠幸免于難,他要建造一座大教堂奉獻給前米蘭總主教和守護生靈抵御黑死病的圣·波洛梅歐。”
隨著辛迪的介紹,鄧風羽等人走馬觀花的參觀了一遍這間教堂的外圍。
正如辛迪之前說的那樣,如果是學建筑的,來這里參觀應該會深有體會,但對鄧風羽他們來說:就看看。
倒是劉茜茜開開心心的在教堂外擺拍了許多的照片。
許多教堂是不允許別人拍照的,出去旅游的的時候,記得要向管理人員問明白,這里能否拍照。
山墻上中間的圣者像圣波洛梅歐由馬提利(Lorenzo
mattielli)制作。
正門階梯兩側有左邊象征舊約圣經的天使像和右邊象征新約圣經的天使像。
雙圓柱仿自羅馬的圖雷真圓柱(column
of
trajan),柱面上的螺旋形圖案,刻著圣波洛梅歐的一生,左圓柱闡述堅定的信念,右圓柱則是勇氣。
進入內部之后連比較活潑的劉茜茜都安靜的了許多,里面的氣氛總會讓人忍不住肅穆對待。
一路走進,他們看到了這內部充滿了許多當時名藝術家的精心雕刻和祭壇畫,包括葛朗(Gran)和托蒙第(Altomonte)的作品,也看到圓頂閣壁畫描繪的被尊為圣者的:圣波洛梅歐。
教堂內部是禁止喧嘩,要是你太過吵鬧的話,會引起教會人員和信徒的厭棄,很容易就被趕出去,而且隨時被拉入黑名單。
這里的黑名單不是指一家,而是所有的教堂都會把你拉入黑名單。
鄧風羽等人入鄉隨俗坐在長椅上對著教堂內的主祭壇禱告。
這座主祭壇(high
Altar)的特色是由卡美西納(camesina)制作的灰泥浮雕,描繪圣波洛梅歐在一群天使和小天使的伴隨下升天的場景。
其實這四個大夏人對這個是全然不信的,不過大夏人主打的就是一個信仰尊重,秉著來都來了,才安安靜靜的學著眾人禱告。
一副‘拜碼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