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結束后,他才開口說起了自己的想法。
“《春之祭》是美籍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創作的一部芭蕾舞劇
。
它也是迄今為止最后一部從傳統意義上進行編舞的作品。
標志著戲劇手段的不斷極端化和逾越對傳統舞蹈的理解,這一發展過程的結束點和轉折點。”
他簡單的講解了一下這個《春之祭》然后這才說道。
“我們打算弄一個舞蹈教育項目,這就是我們迄今為止的第一個成果,我們打算從全球25個國家中挑選250位兒童聯手完成。”
“大家覺得這么弄,包括選這么一個題材,在音樂上面的表達和改編是否合適?”
說完后他也沒有繼續站在舞臺上,很干脆利落的帶著樂團成員下臺。
然后走到一邊和一些有想法的,音樂家開始了討論。
舞臺上也沒有空下來,工作人員上臺幫樂團成員把樂器放到上面。
搭建的諸如鋼琴什么的,大家就沒有動,反正只要音準沒有問題,換不換都一樣。
大家也沒有追求一定要完美演出,有一些人直接就上半成品,然后把自己的疑惑和想法說出來。
畢竟交流協會的重點從來就不是演奏,而是交流。
不喜歡其他音樂家對音樂這種表現形式的,不上去湊熱鬧就是了。
所有上臺的人也和羅達·柯賀一樣,演奏完畢后,把自己的想法一說,然后干脆利落的下臺,找一處空地和有興趣的人一起交流
有音樂演奏的時候,大家就安靜下來聽,中間間隙時間就繼續討論。
很快這一天就過去了。
鄧風羽等,包括十二樂團的人都在這交流會上學習到許多東西。
成員的人均水平,欣賞,見識本就不低,這么簡單的一番溝通,能讓‘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音樂家茅塞頓開。
即使不能解開心中的疑惑,也能多了一些觸動和靈感。
鄧風羽和十二樂團的二十四個人加上瑯郎和最近新認識的馬友友,還有鄧風羽的老同學阿米莉亞·艾德里安和戴恩·約翰森等人就一起找了一家中餐廳吃飯。
人多熱鬧的同時,還能互相交流一下心得想法什么的。
時間一晃就這么過去了兩天,來到了交流會的第三天。
而鄧風羽和女子十二樂團的演出也在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