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組齊齊敲動著鼓邊金屬位置,模仿秒鐘跳動的聲音。
“噠!噠!噠!噠!”
男聲組低音吟唱響起那一刻小提琴,大提琴同時拉動,打擊組,木管組跟著約瑟夫·波利希的指揮棒和手勢奏響樂器。
這首《the
Last
chronicle》(最后的編年史)是一首由六個部分組成的曲子。
這首曲子除了序曲和結尾之外,中間部份融合了四大文明古國:古印度,古華夏,美索不達亞(古巴比倫)和古希臘的音樂風格。
可以說一首曲子加上開頭和結尾聽遍五種不同的音樂。
現在可不是后世音樂大爆炸的時代,各種全新的音樂通過互聯網就能聽到。
手機還很簡陋,信號還沒有覆蓋全球,互聯網雖然興起,但因為股市遭到了重創。
主要流通的手段就只有電視和唱片。
如果說《victory》是二十世紀末的戰歌,那么這首《the
Last
chronicle》就是開辟了一種全新音樂風格的曲子。
這也是為什么約瑟夫·波利希會直接搶下這首曲子指揮權的原因。
音樂還沒有結束,加里·格拉夫曼嘴上就已經不停的呢喃著:“Jesus,omG
。”等詞匯,完全停不下來。
越是懂音樂的人越是明白這首曲子的含金量。
現場各個音樂家,各大音樂學院的學生,教授甚至院長都被驚得合不攏嘴。
雖然很多人都能聽出這首曲子的存在許多的瑕疵,但這實在是沒法點評。
現場所有人在音樂結束那一刻都站立起身,雙手好像不知道疼痛一般奮力鼓掌。
……
距離這場音樂會結束已經過去了一個星期,但是最后一首曲子所引發的一系列影響根本就沒有停止,甚至越演越烈。
圈內音樂家都被這首曲子震動,連老一輩的音樂人也被這首曲子鬧得重出江湖。
那些收到邀請卻沒到現場的都快把大腿拍青,后悔是他們心中唯一的情緒。
老一輩的音樂人直接坐著各種交通工具趕到茱莉亞學院,直接就讓他現場演奏。
年輕或者是同輩分的也紛紛要求約瑟夫·波利希趕緊把這首曲子錄制出來。
那些記者更是直接化身狗仔,四處尋找著他,為的就是采訪鄧風羽,拿到第一手資料。
幸虧這段時間他被約瑟夫·波利希強硬的押到了錄音棚錄制音樂這才躲過這些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