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用專業知識和經驗,解釋了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并強調了這些選擇背后的意義和價值。
這個過程既是一場激烈的討論,也是一次相互學習、相互啟發的機會。
每個人都希望通過這次交流,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讓音樂和電影結合的更加完美。
這個討論和修改就整整花費了兩天,直到最終成品出來的時候,眾人都松了一口氣。
哪怕彼得·威爾經歷過許多次,依舊覺得這個過程并不容易。
這是一個說服和被說服的過程,每次的點頭和否決都需要面對許多的問題。
幸好大方向沒有錯,更多的是細節上的一種感覺上的修改。
接下來就是配器(orchestrating)和錄音。
這些相比前面的就簡單太多了,鄧風羽和菲利普·格拉斯在創作和爭吵的過程中就已經心里有譜。
知道要用什么,也知道最終呈現的效果如何。
只是兩人一個沒有執照。
在歐美,擔任指揮是需要執照的。
一個專職是作曲家,水平一般般,為了最終呈現的效果和工作效率,一致決定請人擔任指揮。
事情到這,他們的工作基本就算是完成了。
鄧風羽手頭上的另外一個工作《埃及王子》的主題曲也早已經寫出來讓凱麗·斯威夫特處理之后轉交給了夢工廠。
是的,鄧風羽就是這么的懶,連demo都懶得錄制,讓凱麗·斯威夫特找人做。
別以為這是在折騰凱麗·斯威夫特,錄制鄧風羽的demo對一些藝人來說,也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
雖然鄧風羽自己不以為意,但他確實是在行內出名了。
這項工作對于凱麗·斯威夫特來說,也是一個收獲人情的機會。
這段時間的配樂工作實在是把他折騰的痛并快樂著。
快樂是因為他學了許多的東西,痛···是因為說服彼得·威爾和愛德華·S·費爾德兩個甲方太tm的煩了!
一下子就要說服兩個這難度可是幾何級上升的。
有時候愛德華·S·費爾德說可以。
彼得·威爾死活不同意!
有時候他們兩個人反過來。
很少有同時點頭的。
這也幸虧要修改的地方不多,要不然哪怕劉茜茜放假了,這邊都沒有做完。
幸好,這個工作終于結束了!